2月14日,通策医疗发公告宣布终止筹划了9个月的收购和仁科技交易。12天后,通策医疗又发布公告,重启收购事宜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与此前受让29.75%的股权,直接谋划成为第一大股东不同,通策医疗这次打算先当二股东。和仁科技究竟有何魅力,让“牙茅”通策医疗欲罢不能?
“牙茅”发起二度收购
在A股市场,“A吃A”现象并不少见,但第一次收购不成,再度发起收购的案例却很鲜见。
2月27日,通策医疗正式官宣“吃回头草”。据公告显示,该公司与磐源投资签署《股份转让协议》,拟以现金方式受让和仁科技4992万股(约占总股本的19%),交易金额为5亿元。一旦交易完成,通策医疗将成为和仁科技第二大股东。
据此计算,通策医疗成交均价约10.04元/股。截至该公告前,2月24日,和仁科技报收于13.92元/股。这意味着,通策医疗买入价相对于和仁科技当前价打7折左右。
受此消息影响,2月27日,和仁科技股价高开,报收于14.12元/股,涨幅1.44%。为对通策医疗来说,这笔交易虽尚未完成,但已经浮盈2亿元。
这一笔交易看起来不错,但有比较才有鉴别。2022年5月15日,通策医疗首次发起对和仁科技的收购。据当时双方签署的《股份转让协议》,通策医疗拟通过支付现金7.69亿元受让和仁科技约7879万股,占总股本的29.75%。与此同时,磐源投资放弃剩余持股的表决权。
这次交易有两个关键点:其一,成交均价更低,约为9.76元/股;其二,谋求第一大股东和实控人。不过,面对监管的问询和市场的质疑,通策医疗在谋划9个月后,终止了第一次收购,双方对此无需承担任何违约责任。
为何看上和仁科技?
两度收购和仁科技,资本市场对此似乎并不看好。去年5月16日,收购消息出来后,通策医疗股价大跌7.67%;2月27日,二度收购消息一出,通策医疗股价又大跌6.46%。
市场对这一交易“用脚投票”,或许与通策医疗的基本面有关。2021年,该公司实现净利润7.03亿元。此外,通策医疗账面货币资金在7亿元左右。这两个数据都不足以支付第一次收购的现金。
市场并不看好,通策医疗为何还要“吃回头草”?这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分析:
其一,和仁科技有何优势?公开信息显示,和仁科技是一家提供智慧医疗整体解决方案的高新技术企业,业务覆盖医院临床信息化、医院临床数据场景化、城市智慧医疗云平台、医共体等。
智慧医疗在A股市场无疑是个不错的赛道。最近出台的《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的意见》,提出到2025年,乡村医疗卫生体系改革发展取得明显进展。完善区域全民健康信息标准化体系,推进人口信息、电子病历、电子健康档案和公共卫生信息互联互通共享,到2025年统筹建成县域卫生健康综合信息平台。
不过,和仁科技业绩上乏善可陈。数据显示,2019年到2021年,该公司净利润分别为4123万、4314万和3480万元,营收分别为4.41亿、4.55亿和4.64亿元,无论是体量还是增速,都处于较低水平。此外,该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常年处于个位数,也缺乏财务投资的吸引力。
其二,收购对通策医疗有何益处?对于此番收购,通策医疗在公告中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——自身医疗数字化战略的需要。作为大型口腔连锁机构,通策医疗早在2010年就开始建立信息化、数字化团队,但这么多年来,该公司数字化建设始终未见起色。
对于通策医疗来说,数字化的需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:第一,通策医疗在2021年提出“未来医院”的设想,从客户的预约、复诊到就诊,各个环境均实现数字信息化;第二,通策医疗要实现从浙江走向全国市场的扩张,必须实现医疗信息数字化。
正因如此,有观点认为,通策医疗正是看上了和仁科技的数字化信息系统,试图借此补强在信息化、数字化上的短板。目前,和仁科技坐拥一流知名医院等强大的客户基础,其医疗信息化的经验和能力得到实践的检验,能够为通策医疗的数字化战略实现赋能。
能够为自身业务赋能,或许正是通策医疗不遗余力拿下和仁科技的根本推动力。
关键词:
通策医疗
和仁科技
智慧医疗